今年8月,汪向申又来了“犟”劲儿——要用卖菜籽油、甜玉米等刚挣来的辛苦钱,给60亩果园装自动喷灌。
“俗话说‘出门走路看风向,穿衣吃饭量家当’。他倒好,这些钱放在包里头还没捂热,就又要‘折腾’了。”10月7日,汪向申的妻子向记者倒起了“苦水”。
个子不高的汪向申,是苍溪县运山镇龙井村的脱贫户,身体结实,板寸平头,身穿灰白条纹体恤衫和有些旧的灰裤子,脚上一双黄胶鞋,看上去很精神。
因为这两年尽“犟”着做一些事,1974年出生的他被大家称为“犟老汪”。
一“犟”:决意留村在家建“庭院”
2022年下半年,汪向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出门打工,留在家里发展庭院经济。
“他在外打工10多年,啥都是轻车熟路,咋个突然要搞庭院经济了呢”“你家里有2个老年人,还有娃儿上学,应该考虑多挣些现钱”……一时间,汪向申成为了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谈论的焦点。
面对上门劝他老老实实打工的亲戚,汪向申给出“犟”的理由:自己年龄增大,打工已不是长久之计。“还有就是在家里搞庭院经济,能更好地照顾父母娃儿。”
常年的奔走,辛苦的劳作,不仅让文化程度不高的汪向申告别了贫困,更改变和提升了他的认知。
汪向申的“犟”,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在他看来,“我们这儿是苍溪庭院经济的发源地,1958年起就有发展庭院经济的传统。更为重要的是,精准扶贫后,村里的道路硬化了,园区变大了,个人搞庭院经济也就更有条件了!”
不再纠结去和留,“犟老汪”说了就算、想了就干。
在向亲戚朋友请教、外出学习的基础上,汪向申说服家人,首先拿父辈们留下的4亩多的老“庭院”练手,先将老的雪梨等果树挖掉,新种上翠冠梨树苗,再在树下种村里从没人种过的黄精苗……
再“犟”:决心流转坡地扩“庭院”
2022年11月,“捣鼓”完自家的老“庭院”,汪向申又瞅上了房前闲置的60亩坡地。他找到村上,决心将其流转,继续扩大“庭院”规模。
“他的这一操作,直接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龙井村党支部副书记伍锋说,当时就有人当面给汪向申“泼冷水”:“你才脱贫好久,刚过了几天好日子,瞎折腾啥?”
“茄子不开闲花,做事莫说空话。”对别人的话,汪向申并未反驳,而是用行动回应。
劳力少,他说服妻子,一起进园劳作;钱不够,他找到镇、村申请,贷了30万元贴息贷款……
平地、买苗、栽种……2023年初,在汪向申不懈努力下,60亩坡地有了“翠冠梨+甘蓝”“翠冠梨+黄精”“苏脆1号+黄精”等新组合。
也就在此时,一个重磅消息传至龙井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首次写进庭院经济——“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文件的出台实施,全面开启了我们对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全新探索。”运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蓉告诉记者,他们创新运用“镇干部联系点—村干部联系园—组干部联系户”联挂制度等机制,为汪向申等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提供支持。
这一次,汪向申比以往更加拼命。同年5月,他注册洋华种养家庭农场,将发展庭院经济转为搞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经营。其后,他又把60亩坡地分作3块,陆续套作上油菜籽、甜玉米等作物。
三“犟”:决不坐以待毙护“庭院”
今年7月,汪向申家的收入上了新:用刚收的油菜籽榨出菜籽油2000斤,每斤菜籽油卖12元;第一季甜玉米收了20吨,每吨1500元……
正当汪向申的“庭院”蒸蒸日上时,8月起的伏旱、高温叠加天气,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烤”验。
看到干得龟裂的土地,渴得卷了叶子的梨树……不甘心的汪向申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每天起早贪黑地穿梭在园子里,拖着几十米长的管子浇水保苗。
久旱不下雨的天气,让妻子松了口,将钱交给了汪向申。“如不彻底解决灌溉用水,刚起步的‘庭院’就得‘化苗’。”
有了妻子的支持,整个9月里,汪向申都将主要精力用在给果园安装自动喷灌上。镇、村、组干部也跑前跑后帮着汪向申协调用电、找水源。
搬水管,连接喷头,试通水……在汪向申的努力下,国庆节期间,400多个喷灌头终于被全部安装到60亩果园中。
10月6日,看着喝上“自来水”后,随风摇曳的翠冠梨树苗,汪向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的目光所及之处,“庭院”已成型,真正与当地1.4万亩“1+3”(苍溪梨、红心猕猴桃、脆红李、麻苹果)特色水果产业园连接成了片。
而说起明年的打算,“犟老汪”的目标清晰又具体:建一个冻库,建一个小型有机肥处理站,再努把力将家庭农场培育成县级示范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