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巴蜀大地西北部,梭磨河大峡谷浩荡奔腾的走势,勾勒出这座川西最“瘦”的一线城市——马尔康。
提到马尔康,你会想到什么?是底蕴深厚的嘉绒胜地、闻名遐迩的锅庄故乡,还是意义非凡的长征驿站、惬意休闲的避暑天堂……
4月2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马尔康专场。
从川西秘境走来的马尔康,如何在新时代抢抓“强州府?建名城”机遇,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我们从这场发布会可以窥见一二。

“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马尔康专场
明确“三步走”:
到2030年全市经济规模跨百亿,人均GDP超16万
马尔康,藏语意为“兴旺发达之地”,是阿坝州唯一的县级市,阿坝州州府所在地,也是阿坝州行政、文化、金融、信息中心。近年来,马尔康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抓好“六地六城”建设,在全州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中,展现新担当、做出新业绩。

马尔康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蒋刚
什么是“六地六城”?发布会上,马尔康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蒋刚介绍道,“六地”是指建成州府示范引领高地、全国夏繁种业基地、西部清洁能源供给地、锂资源绿色开发示范地、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六城”是指建设独具魅力高原名城、民族团结示范之城、生态文明和美之城、开放创新活力之城、共同富裕幸福之城、基层治理和谐之城。
路径明朗,目标也已绘就。蒋刚表示,马尔康明确了一年、三年、五年“三步走”的目标路径,系统回答了推动马尔康高质量发展“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重大问题——
到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0亿元,人均GDP超过10万元,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
到202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亿元,人均GDP超过1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到2030年,全市经济规模跨越百亿台阶,人均GDP超过16万元,“兴文旅、强工业、优农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在全省民族地区走在前列。
下好“先手棋”:
预计2030年全市清洁能源总装机将突破850万千瓦
锚定建设目标,下好“先手棋”也尤为关键。近年来,马尔康坚持乡村振兴“一张蓝图”绘到底,清洁能源和锂矿资源“两项优势”齐发力。
在农业方面,马尔康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建设天府夏繁现代种业园、松岗农畜(牧)林产品加工物流园等,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具体来讲,编制完成《马尔康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优化形成“一轴两园三区”布局,统筹推进“十大”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完成“卓克基、雪马山、嘉绒尔康”系列商标注册。同时,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优势,建成5个省级和美乡村,莫斯都村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思路,依托古岩画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优势,建设秘境莫斯都露营地,切实尝到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的“甜头”。
“特别是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加速建设,全国夏繁论坛永久会址暨嘉绒农耕文化博览馆即将亮相,首届全国夏繁论坛将于今年下半年在马尔康举办。”蒋刚提到,这不仅仅是一次论坛,更是马尔康向全国展示“红色底蕴、生态价值、民族风情”的窗口,将为“强州府?建名城”战略注入新动能,助推在全国形成“夏繁阿坝、南繁三亚”的农作物育种品牌。

马尔康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潘勇
产业方面,马尔康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好清洁能源新赛道,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紧紧围绕“西部清洁能源供给地”目标,加快推进水、风、光1200万千瓦资源开发,预计到2030年,全市清洁能源总装机将突破850万千瓦。
“我们拥有丰富的水、光、风能资源,‘十四五’期间,我们规划建设3个水电项目,总装机360.6万千瓦;确定12个光伏场址,总装机容量为220万千瓦;规划5个风电场,总容量为52万千瓦……”发布会上,马尔康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潘勇用一组数据说明。
同时,马尔康前瞻布局“十五五”清洁能源开发规划,积极探索“水风光储一体化”,着力构建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清洁能源体系。深度谋划310万千瓦光伏项目及总装机366万千瓦的2个水电项目、2个抽水蓄电项目。
此外,马尔康党坝锂矿作为四川首个氧化锂资源量超百万吨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也是迄今亚洲探明资源量最大的锂矿床,为马尔康锚定“锂资源绿色开发示范地”建设,推进资源原地加工、就地转化聚势赋能。
以马尔康市日部乡为例,该乡依托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带来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深化地企合作,积极打造“繁荣乡村示范、地企融合发展”的特色商贸集镇,涵盖餐饮住宿、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多个行业,形成了日部集镇经济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
聚焦“惠民生”:
2026年阿坝州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工程将落成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发布会上,蒋刚介绍道,马尔康聚焦教育、医疗、就业“三保重点”,以提升民生事业“温度”、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持续深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细化来看,马尔康综合施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长征幼儿园等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设立500万教育基金,保障孩子学有所教;投资1.2亿元建设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让群众看病更方便;对标落实阿坝州医疗卫生质量提升“六大行动”和卫生健康“十大惠民措施”,全面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先诊疗、后付费”和“康健同行”全民免费体检等服务;设立500万大病救治互助基金,搭建起坚实的医疗救助平台,让群众病有所医……
以教育为例,目前马尔康市正在实施教育强基计划。新闻发布会上,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阿南向媒体记者分享了该市在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上的具体举措。

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阿南向记者展示长征学校效果图
“教育,不仅是民生福祉的根基,更是驱动民族地区永续发展的核心引擎。”阿南提到,马尔康始终践行“教育优先”战略,近年来,通过空间重构、数字赋能、服务升维三大创新工程,实现了从“高原办学”到“高地育人”的三大跃升,即构建了科学均衡的教育资源布局、打造了智慧高效的数字教育体系、完善了温暖贴心的教育服务保障。
阿南介绍道,针对“校点多、学生少”导致资源浪费、效益低下问题,马尔康创新性实施“四集中”战略——高中向片区集聚、初中向县城靠拢、小学向中心镇布局、学前教育就近覆盖,调整撤并23所办学效益偏低的乡村教学点,彻底打破高原教育资源分散困局。如今,以长征学校为核心枢纽,县域学校协同发展的“一核多翼”教育集群已具雏形。
“2026年,总投资8.69 亿元的长征学校综合体即将落成,作为阿坝州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工程,学校规划60个教学班级、3000个优质学位,将创新实践‘教育+文体+科创’三圈融合模式,为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树立全新标杆。”阿南表示,未来,马尔康还将以长征学校为示范,全力构建“AI 教室、智慧选课系统、多功能科创空间”三位一体的智慧教育体系。通过整合校园安防、食宿管理、数字图书馆、在线教研等功能模块,打造全场景智慧管理平台,推动教育公平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的更高境界。
同时,为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安心求学、健康成长,马尔康创新实施“物质保障+精神滋养”双轨护航机制,特别推出“石榴籽?暖心学路”工程,精准帮扶偏远地区和困难家庭学生。按照每生每年380元标准,政府投入资金360万元,为6700余名本地户籍学子发放交通补贴,将教育关怀从硬件设施延伸到人文滋养的每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马尔康还聚焦“拴心留人、招商引客”目标,坚持“人文化、旅游化、现代化、精细化、个性化”五化工作思路,以城市更新“带动”基础设施“补短”,推动城乡融合中不断“提档升级”,逐步提升马尔康“人气、商气、文气、名气”。
“马尔康这座独具魅力的城市,正将地理空间的‘小局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持续以‘工业绿色化、农业现代化、文旅全域化’的铿锵步伐,在川西北高原绘就一幅‘雪山为幕、江河为弦、民生为韵’的现代化马尔康壮美篇章。”蒋刚在会上表示,未来,马尔康将继续找准经济增长点、民生关切点、风险隐患点、工作着力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进一步实施教育强基、医疗培优、就业拓岗,“石榴籽”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基础设施补短,“双联双进”“微网实格”等实实在在的举措,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标题:从这场新闻发布会,看马尔康如何抢抓“强州府?建名城”机遇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闻发布最前线·深一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