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三汇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5 18: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张川-1.jpg
古镇三汇,风雨百年,一个不可以被淹没的川东符号。
曾几何时,沿着乱石嶙嶙的毛滩坨小路,坐船过河,爬上陡梯子就是平坦大路。三角寨下面那三棵大黄葛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树荫下两条厚而笨的石板凳,是来往行人歇脚的好地方。王家万老人的小木房,和小木房前的凉水摊子,紧挨着硕大的黄葛树。再往前走就是北坝,我们习惯地把北坝渡口叫“岗嘴上”,与三汇古镇一江之隔。三汇中学当时是“渠县第二中学”,通常叫“二中”,学生们上学和放学,都是渡河的高峰期,常常排起长队。岗嘴的沙坡上,那些划甘蔗的和看热闹的,东一堆,西一群,划甘蔗的都是停课待业的青少年,时髦叫“崽儿”,崽儿们每划一刀,口里咕噜着当年最流行的一句“日你妈哟”,划落一节甘蔗皮,砍掉一节甘蔗,一根甘蔗砍完比长短,谁输了谁买单。
向阳门,三汇地标的点睛之笔,一溜石梯石栏杆,让人望门生畏,肃然起敬。对面的求精锅厂,早晚拉响两次汽笛,低沉而浑厚的气笛声传得很远很远,让三汇古镇更显得庄严肃穆,气度非凡。
     三汇古镇就坐落在一个硕大的、整块的大石盘上。大石盘张开它那博大的胸怀,承载着千百年来古镇的兴衰繁荣,接纳四方水陆客货商旅。古镇商贸发达,市场繁荣,熙来攮往,热闹非凡。在水运业非常繁荣的年代,三江两岸六码头,素有“小重庆”美誉。
大石盘那厚厚的嘴唇边,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一溜儿停靠着成百上千只大、小船舶,桅杆林立,帆蓬高卷,瘦长的竹船篙,像哨兵一样挺立船头。接岸处支一块木跳板,跳板上横嵌着几个稀稀拉拉的,安全防滑的铁爪钉或粗木条,上船的,下船的,络绎不绝。俗话说“船多不挨桨”,那些下船上街买菜的听戏的,那些买菜听戏回船上的,人来人往,井然有序。每天下午三点半,是舵石鼓开闸放船时间,顿时江面帆影猎猎,千船竞渡。白水蓝天,相映生辉。上水船右行,劈波斩浪,船歌高唱,逆流直向巴河驶去。下水船拉满风蓬,艄公歇撸,驾长把舵,顺流而下渠江,那场景,那阵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潇洒自如。
三汇石盘洗衣忙.jpg
大石盘边洗衣服的姑娘大嫂们,木棒槌拍打的劈儿啪儿响,手里搓衣服的,双脚踩衣服的,忙碌中嘴里也少不了东家长、西家短。有站在河边搓澡的船家汉子,也时不时地和洗衣服的姑娘大嫂们嘻哈两句,仅管相互都不认识的。得地利之便,船工,这些被称为“青龙背上”跑生活的人,一个庞大而有优势的热门兵团,不管你是土著的还是转港的,都是古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坝菜场来卖菜的大哥大嫂,在大石盘边放下菜篮子,用清澈的江水洗掉蔬菜里的泥沙和杂屑,再一把一把地用两根枯草扎得紧致整齐,以供市民们日常三餐之需。北坝菜场收粪便的敞篷大木船,尽量停靠在挨“王八沟”的河边边上,每天两趟,从不间断。
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江水泛起一片金黄,牛奶尖高削的山峰倒映在水里,向阳门不甘示弱地投下精彩一瞬。鱼鹰悠闲地歇在船帮上,用尖利的长嘴梳理一天忙乱了的羽毛。渔夫竹笠蓑衣,手持船篙,水面轻点,小舟如梭,好一副渔歌晚唱图。
夕阳.jpg
在我的记忆里,是奶奶拉着我的手,第一次走进青石板铺成的三汇街道,街道不宽,却整洁有序。记不得原民族资本家马青若家是哪条街,到现在还有印象的是马家宽大的睡床,记不清几步木梯几重木帘,镂空雕花,古色古香,大气非凡。她家有个女儿名叫马登信的,是镇一小的老师,皮肤白净,身材修长,一条马尾辫甩在脑后,漂亮中带着英气。我懵懂少年,也不知道我这德性是不是就是好色。然而好色心起,心中暗想:今后讨老婆就要找像马老师这样身材苗条,脸蛋漂亮的姑娘。
也是奶奶拉着我的手,第一次在沙湾河边看划龙船。那些各街道乡镇,各工厂单位组建的龙舟队,各组选手们清一色的印字背心鸭舌小帽,在鼓点和口哨的指挥下,齐心发力,争夺头魁。抢鸭儿,是龙舟竞赛最后的、最精彩的环节。先把鸭儿灌几滴烧酒,由站在负责安全救援的汽划子上的人放鸭儿。鸭儿在酒精作用下,闪避灵活,钻泌斗钻得深。各船选派一名水性较好的选手蹲在船头,伺机跃入水中抢鸭儿,抢得鸭儿的都有奖励。
还是奶奶拉着我的手,在拥挤的人群中参观舵石鼓闸坝落成典礼。传言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夸赞舵石鼓闸坝是全国第二大垒砌工程,时任达县地委副书记的白兰芳主持剪彩并讲话。随后由4名(记不确切了)工人手握粗大的木棍,转着圈圈推动闸门齿轮。好一会儿才把闸门打开,事先停泊在闸道内的船只如泄洪般鱼贯而出。沿江两岸,彩旗飞舞,人声鼎沸。三江汇流,水面辽阔,千帆竞发,蔚为壮观。后来才知道,舵石鼓闸坝修成后,州河水位升高,下水船舶进入狭长的闸道,先把闸门关起来,然后再放水,等水位落到下河持平,就开闸放船入巴河、入渠江。原理一样,上水船舶进入狭长的闸道,先把闸门关起来,然后再往里面注水,等水位升到上河持平,就开闸放船,船入州河,走达州,出川入陕。
网-25.划龙船.jpg
小时候,好几次跟在爸爸屁股后面撵路,跑去三汇看电影。当时没有电影院,是在惠园里头看坝坝电影,时不时也有免费不要票的。有一次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温元茂叔叔买了电影票,派他妹妹温元玉送到家里来,我跟着几个大人去了,跑累了,却在温元茂家睡着了,电影没看成,抱着奶奶哭一场。还有一次是放《刘三姐》,和上次一样,等我睡醒了,温元茂叔叔把我带到电影场中,就看到刘三姐顺着竹竿从窗户溜下来,被阿牛救走了,一会儿电影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直想笑。
古镇人家勤劳善良,民风淳朴。退休在家的和闲居无事做的老人们为贴补家用,经常寻点零活儿,有去河边为船工补衣服的,也有代织毛衣绣鞋垫的。最多是去三汇火柴厂领回木片或纸片糊火柴盒,用浆糊刷在纸片上粘住木片,分内盒、外盒。外盒贴上火花。火花图案精美,颇具古镇地方特色,如《新渠江》等等。做好了一批,用几个特制的大布口袋装好,如期到火柴厂交货。火柴盒是抛载货,看起来鼓鼓囊囊一大堆,其实分量很轻。
古镇的清晨并不清静,郊区乡民很早就肩挑粪桶满街吆喝“倒桶子夜壶哦”,“倒桶子夜壶哦”。那年代,很少家庭有厕所,吆喝声到了哪里,哪里就有倒桶涮壶稀里哗啦啪啪声。那些有厕所的人家,不论你正在吃饭,还是正在招待客人,只要收粪的来了,你都得让他担着大粪从你身边,或从你的客人身边走过,还要记清数量,好结账收钱。
襄渝铁路建成通车,给三汇古镇打开一个通向外界的窗口,也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三汇古镇。渠县是全国柑桔基地县,三汇是渠县柑桔主产区,三汇柑桔色鲜个大,水分充足,甜酸适度,很受欢迎。只是当时极少数贸易单位和极少数个体商户急功近利,诚信度不高,扯筋撩皮的事常有发生,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古镇的后续发展。
川东水泥厂初具规模,这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组建的、在达县地区名列前茅的、由现役军人直接管理的军工企业,最初叫“中国人民人民解放军第2669工程筹建处”,他曾给三汇古镇带来新的起色,解决就业,繁荣市场,促进消费。还有通婚的,安家的,各得其所。在川东水泥厂,我第一次听他们互相亲昵地称作“老转”,第一次听他们把大姑娘叫“坦克”,叫“皮蛋”。
这些老转们常拿我们本地方言调侃,说什么“我女在bia货公司卖bia布”等,还把我们渠县地名编成歇后语,如“一辈子不赶场—土(气)”,“大姑娘不嫁人—流(起)”,“老婆三年不回来—望(妻)”,“大姑娘上街—汇(会男)南人”等等,无一不让你感觉既新鲜又好笑。
改革开放席卷全国,古镇迎来又一次新的转机,打破体制,职工下岗,那些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品尝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甜头。于是乎,手提皮包走南闯北做生意的,改装门面百货上架开公司的,肩挎背包,手挽竹篮挤上火车卖红桔卖麻辣烧鸡卖豆腐干的,还有客船临开前卖汽水卖芝麻饼饼的,车来人往,吆喝连连,街头巷尾,船埠码头,随处可见。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文化的复兴随经济大潮齐驱并进,电影院、戏院,人头躜动,观者如云。书店里、书摊上,人们或坐或站,如饥似渴般吮吸着知识营养。老年协会,文化茶园,一个一个挂牌开业。河街上“清香”茶馆生意最好,矮胖的茶房老头声音洪亮,滑稽幽默,挽袖提壶,揭盖续水,忙得不亦乐乎。如果你茶过三巡不走也不换茶,老头很装怪,把你坐的板凳另一头一提,你一个趔趄碰翻茶杯,茶水飞溅,老头眯缝着眼睛狡黠地说“坐好,坐好”。当然,你也再没有兴趣喝茶了,茶位就空出来有新的茶客入座了。说书的,聊天的,还有那些看抹豁的,把个吊脚楼就差没踩踏下去。茶客雅士,临窗抚怀,风流不关江月。让灵魂与躯体同步,要精神和物质共生。
惠园里有个土戏台,台下几排长条木凳,这里是人们听戏的地方。票友们早早就买了票,起初一毛钱,后来涨到一毛六分钱。都是川剧折子戏,如《做文章》、《柜中缘》等,也有连台大戏,如《四下河南》、《赵氏孤儿》等。记得那个女一号叫李素英,听说是仪陇县人。听戏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闲下无事,一杯清茶,一把瓜子,一个黄昏一世界,一票戏瘾一人生。
三汇镇的老年活动场所在大井街,叫“退休茶馆”,由德高望重的李德堂老先生主掌退协大局,茶客绝大部分是古镇上离退休的老工人、老干部,但生意远比清香茶馆落后一拍,老人们自我解嘲,说是“风水不如别家好”。每逢节庆假日,退休茶馆都有活动,小到《拉旱船》、《抬舵爷》,大到龙灯狮舞,排街出巡。春节有灯谜竞猜,由冉老先生主持,每猜破一条谜语,奖励几粒香烟或几颗糖果。我是灯谜爱好者,也是冉老先生的常客,每年春节,猜谜必到,顺便赢大把的香烟糖果,待客也好,哄小儿女也好,自得其乐,很有成就感。
川剧.jpg
古镇多姿,人才辈出。温义云的字,王洪炼的拳,熊成良的生意经,在古镇都享有盛誉。我认识杨治平的时候他好像是三汇民中教师,记得那时他单身,带着儿女。听他咏读他的作品《白塔赋》,我已经记不得了。第一次从他口中听说“杨牧”的名字和杨牧的故事。
特殊时期的风云人物如“铁嘴”李文前,一本《毛主席语录》倒背如流。如“司令”罗清仁,政法学院高材生,口若悬河,谈吐生风。如社会名流温元茂,常用手掌遮住嘴巴和你谈天说地侃人生。李良驹的二胡拉得好,李隆明的笛子吹得好,正是:引丝弦二泉映月,传清音梅花三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汇彩亭.jpg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人言九派、我自三无
发表于 2020-6-5 23:34: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三汇人,只有四个字,此文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6 05:39: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早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6 06:1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6 08:0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古镇三汇,风雨百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6 08:1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精彩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6 09:0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6 09:09: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6 11:44: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写得加油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6 17:1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许多认识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