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五月里的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30 09: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本帖最后由 十八爷 于 2022-7-30 10:12 编辑

“大战红五月”,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生产时期,唯独一个以阳历命名的;以农业生产为主题的季节性指导口号。大战红五月,不论男女老少,人们都以“季节不等人,时不我待”的主人翁精神,满腔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抢种抢收的农忙季节之中。
渠县是典型的浅丘陵地貌,沟峦起伏,地多田少。一辈又一辈的农业生产习惯,把不利于蓄水的高塝田种一季小春作物。小春作物以小麦为主,大麦、油菜次之。1977年的水改旱运动,除少量的顿水田用作蓄水外,其余的冬水田全部改作旱田,这大大地增加了小春种植面积。小春作物一般都在五月份成熟,收割后再栽种水稻,是一年一度不可延误的大忙季节。
青黄不接的农历三月,生产队把一部分早熟的大麦从田里收割,分给社员们接济生活。遇上下雨天,被收割的大麦田就抓紧时机翻耕蓄水,五月里和冬水田一道抢先栽秧,减轻后续的生产压力。
五月阳光灿烂,天气渐热,日照偏长。凌晨5点左右,东方刚出现一抹鱼肚白,人们便拿着镰刀,背着背夹,下田抢收小麦。那些体弱年老的,就要到麦地里去择豌豆。农民在坡地播种小麦时,撒播几粒豌豆,美其名曰“兼种兼收”。择豌豆要赶在上午11点钟之前,太阳大了,豌豆就要炸壳,容易豆粒儿脱落。
农谚有云: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大战红五月,贵在赶季节。天不雨我,各个生产队就要架设管道在堰塘里抽水,旱情严重时,还由当地乡政府组织农机站在巴河里抽水。山高水低,用二级提灌才能让巴河水进入渠道。高架水槽、倒洪管纵横交错,沿途分流,进度缓慢。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抽水栽秧,是大战红五月里仅次于抢水栽秧的重中之重。
抽水栽秧,高塝田里的小麦有一部分已经收割了,有的部分正在收割。生产队至少出动五、六头耕牛,耕牛经冬历春,被饲养得膘肥体壮,已分散在各个田块。抽水管子连接到最高位置,顺流而下,水满沟,人催牛。也有的时候水流到田里了,小麦还没来得及收割,就得派人赶紧赶紧地把田边那一行割出来,迅速地打捆运走。紧接着犁头落地,人牛到位。第一工序是把田边耕出来挡水。高塝田收水叫“耕老荒”,耕老荒最重要的是一环是“揉边”。揉边是技术活儿,犁脚浅了不稳漏,耕深了,抄了老底子也不稳漏,掌握深浅,是建立在历年的耕种经验之上。
耕边从行沟向田里边翻犁,犁瓣儿要窄小紧密些,一般耕三犁宽,往返耕三趟,紧贴田坎处要来回拖边三趟。拖边就是用手扶犁桩,犁铧不插入土里,犁驳子背脊下面有个粗疙瘩,本地方言叫“鹅拱包”,用鹅拱包摩擦地面,搅浑泥水,形成泥浆堵塞缝隙,防漏保水,这趟工序很重要。
老男人们退居二线,手握铁扒,抓泥巴,贴底边,揉过边的泥土融实,底边磊砌、梳理成“泥鳅背”型。如果是沙土,不宜细致梳理,沙土遇水就有流动性,梳理细致了就流了,要隔几天沉淀后才能再次磊砌底边,延时误事。
抢水栽秧比抽水栽秧更繁忙、更紧迫。抢水,不是人和人之间争抢水源,而是人和老天抢水。和老天抢水没有预示信息,全凭经验,观星象、看天色。有时老天也搞突然袭击,夜半三更,当人们睡梦正酣,突然间电闪雷鸣,风急雨骤。人们从梦中惊醒,最先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扛着锄头出门的,是老队长和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大叔大伯们,他们用锄头铲出一条又一条小沟,让漫山遍野流淌的雨水,汇集到田里,浸泡干枯的泥土。凭着多年的管水经验,细心地查看受暴雨袭击,而容易垮塌的田坎沟缺,每一处都做到心中有数。
雷雨惊醒了养牛户的大娘大婶们,早早地披衣起床,给牛畜添加草料,要让牛儿吃得饱饱的,牛儿拉犁头才跑得快。随即回屋准备早饭,大忙季节,男人们天不亮就得吆牛下田抢水,关键时刻,可不能让男人们饿着肚子干活。
有些田块土质松散有裂缝,或者是被土狗山鼠刨坑挖洞祸害,收水耕田时,会引发漏水塌陷,渠县方言叫“发漩窟窿”。小的漩窟窿用脚踩踩泥巴就堵住了。大的漩窟窿要及时填补漏洞,不然它会越漩越大,导致水土严重流失甚至田坎垮塌。老一辈的经验,用毛毛须须的大麦糠垫底,再填泥土,要忙乎好大一阵子。
五月里,时不时地要出夜工。出夜工,是要把收割成捆的麦子运回来,用背夹背,用扁担挑,或用肩膀扛。月色下,夜风中,随处可见忙忙碌碌的“驮运”队伍。
出夜工,麦子要脱粒,用两条板凳绑个挞谷架子,人工挞麦子。坡地里收回来的麦子,铺在晒坝里用连盖打,用泡筛摇,用风车扬,妇孺老幼,各尽其能。大战红五月,乡下没有闲人。烈日炎炎,人们挥汗如雨;大雨滂沱,耕田掛田,冒雨抢水。小学生也放了农忙假,割牛草,拾麦穗,送水送饭,胸前飘着鲜艳的红领巾,苹果脸儿笑得像一朵花儿,稳妥妥的小当家模样儿,既乖巧,又可爱。
大战红五月,栽秧是重中之重。人们天不亮就下田扯秧,有时也会在月色下“扯夜秧”。秧苗儿一簇一簇地拔起来,淘尽根部带出的泥土,再两大把秧苗儿交叉,右手一边轻微转动,形成一个漂亮的“扭结”,再用稻草绑扎,这种绑扎方法叫绑“蚌壳秧”。蚌壳秧底座宽顶部小,可以在水田里站立不倒。扯秧苗的呼呼声;淘秧苗的汩汩声,加上蛙鸣虫叫;小鸟啁啾,和着姑娘大嫂们的欢声笑语,好一曲田园交响,天籁合唱。
绑扎好的秧把子,均匀地抛落在水田里,人们解开稻草,一半秧苗夹在左腋窝下,另一半秧苗用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着,一簇一簇地撕分开来,无名指破泥探路,秧苗儿顺势插进土里,这个动作,灵巧而优雅,泥孔小,手指不带泥,秧苗儿直直地立着,很稳当。
以前栽秧是栽“顺田弯”,在田坎靠左边顺弯搭头,一苗,两苗,直到五苗补齐弯线,秧行顺直,让后面跟进的人保持行路整齐美观。笑话有云:下田栽个反手仪,老板撵你上坡去。栽秧,每人一仪,每仪五苗。如果你下田拦腰栽下五苗秧,那是搭的个“板凳仪”,顾名思义,像一条板凳横在田里。栽秧的人最反感板凳仪,这让后面跟进的人绕不开你的板凳,只有拔腿上坡,另外去开新秧行。
栽秧的队伍在田间一字排开,动作慢的或者是新手的都自觉地排在后面,一苗一苗地、一行一行地循序渐进,在前面的如果动作慢了,就挡住了后面的路,这时你可以让一让,交换位置。也有人为了赶进度,便超过前面的人,这有个说法,叫“捉河沟儿”,前面的秧苗栽起走了,让你在后面的河沟儿里“摸爬滚打”。如果她要开你的玩笑,把河沟儿丢得时宽时窄,那冏况真够你狼狈真够你不堪的。
栽秧以退为进,半蹲半曲着身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看似轻松,实则很累。农谚有云:栽秧栽得手僵,挞谷挞得心慌。“立夏小满正栽秧”的五月,人们在雨天的水田里栽秧,雨淋水泡,冷风侵袭,有时冷得打颤颤。农民,一生含辛茹苦的农民,只有脚不停;手不歇地增加劳动强度,用耗费体力来驱寒保暖。
新耕老荒的旱磅田,雨水浸泡时间短,偶尔也有硬泥巴坨坨,这硬泥巴坨坨偏偏占据着秧苗位置,插秧的大嫂们要跟大哥开个玩笑,说“你给我过来,搬个螃夹子回去烧着吃”
栽秧的季节性很强,“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节气临近夏至,秧苗儿拔节孕穗,不适合栽插,夏至以后栽的秧抽白穗,都是空秕壳没有米粒儿,颗粒无收。
后来,国家推广杂交水稻,栽杂交水稻要牵绳子,讲求“东西开行,南北成箱”,让秧苗更充分地接受日光照射。社员们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计算好每行5苗的宽度,用3至5人分段,沿绳子栽一苗形成规格,其余社员每人一行,每行5苗,每苗抱行(窝距)5寸左右,退行(行距)9寸左右。秧苗一株一株地插进水田里,手指带起有节奏的水波声,水波声和着栽秧人退步的节拍,春风带着社员们欢快的笑语,好一幅田园上河图。秧苗儿从指缝里溜出来,带着春天的绿意,走向秋天的金黄,圆满丰收的喜悦。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品种改良,亩产提高,家家户户有余粮,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向外输出,去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挣钱。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留守人员趋于老龄化。乡村振兴,土地流转。被流转的土地多用于花果养殖,休闲观赏,少有大面积的专业的粮食生产耕种。如今乡下的老院子,大多十室九空,墙歪瓦斜,蒿草丛生。
五月,火红的五月,五月里的激情,五月里的乡愁。当年的大战红五月,是农耕文明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一代人永远的、不能忘却的乡村记忆。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人言九派、我自三无
发表于 2022-7-31 05:58: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13 19:54: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13 19:55: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13 22:5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我认识背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14 08:2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感谢美女垂阅背夹,农民的搬运工具之一种。知道背夹,一是出身在80年代以前的农村人,二是去乡下亲戚家串门并热爱农村生活的城里人。现在很多人没见过这物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14 09:55: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十八爷 发表于 2022-8-14 08:21
感谢美女垂阅背夹,农民的搬运工具之一种。知道背夹,一是出身在80年代以前的农村人,二是去乡 ...

这东西七零后的农村娃儿生长在川东地区的都应该使用过吧,背麦草,背苞谷梗,背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20 11:38: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渠县还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15 14:3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狠狠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