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的核心区域,镌刻着一方水域——摩诃池。摩诃池虽名为“池”,实则为湖。这个“湖”曾经可与杭州西湖比肩。
摩诃池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实际存在1300余载。直至1914年,摩诃池最终彻底消失。所幸,历经百年沧桑,摩诃池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虽然规模不及当年,但在这喧嚣的城市中心,终究又多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
这方水域的兴衰沉浮,始终与成都这座城市紧密相关,见证着它的变迁与重生。
今天车水马龙的天府广场至骡马市一带,在隋朝时期的成都尚属荒僻城郊。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后,册封四子杨秀为蜀王。彼时成都城的权力中心,仍在秦并巴蜀时张仪所建的“大城”内,其位置约在今天的天府广场西南。而蜀王府,便坐落于“大城”的心脏位置。
作为统辖巴蜀境内二十四州的军政要地,蜀王府自然要建得恢弘壮丽。修建府邸、扩建城池,需要大量土方。杨秀遂命人从今天府广场以北的地方取土,掘土成坑,面积竟达五百亩之广。经年累月,雨水汇集,城北郊外渐渐形成一片浩渺水域。水鸟翔集,鱼鳝时现,冬往春生,自成风景。远近闲人,纷至沓来。
相传,一位外地云游僧人见此大泽,手持念珠绕行不停,口念“摩诃宫毗罗”。蜀人不明其意,询问方知此为梵语——“摩诃”即“大”,“宫毗罗”乃“龙”,意思是“这么大的坑,装这么多的水,里面肯定有龙”。龙是华夏图腾,潜龙之地必定是风水宝地,龙在池中生,池畔人皆贵。自此,“摩诃池”之名口口相传,成为成都必游之胜地。
在百姓眼中,摩诃池象征深不可测的富贵;于当时的执政者而言,更可借此彰显政绩。至中晚唐,官府引解玉溪、金水河水入池,更显生机。摩诃池不但蜀中闻名,更扬名四海,成为一方传奇。

成都摩诃池一期园区内的宫墙遗址 摄影/C视觉 袁义明
时光荏苒,风云变幻。出身寒微却一跃为王的前蜀皇帝王建,将摩诃池纳入宫苑并改名“龙跃池”,倒也不足为怪。王建之子王衍即位后扩建皇宫时,又改名“宣华池”,环池遍修宫殿,绕树遍设亭台,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可惜好景不长,前蜀仅历十八年而灭亡,后蜀崛起,池名恢复为“摩诃池”。
后蜀孟昶继位后,对摩诃池大兴土木,将其扩建到有史以来的最大面积。据考,当时摩诃池东抵今成都人民中路,南至成都博物馆,北达成都市三医院,东南至东华门遗址,西至东城根街,总面积达1200亩,其中水域占500亩,蔚为壮观。
然而盛极必衰,南宋时池畔宫殿被拆,摩诃池水域减半。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蜀王朱椿填平大半池面,在原蜀宫旧址重建王府。清康熙四年(1665年),贡院又取代王府废墟,只有西北隅残留少许水面。至1914年,这处千年胜迹终被填平,成为演武场。
历经1300多年沧桑的摩诃池,从此隐没于世。直到2023年7月,一座考证复原、占地63亩(水域11亩)的微缩版摩诃池,在成都人民中路以西、西华门街以东、实验小学以北、西御河沿街以南,重现于世。
自隋朝蜀王杨秀无意间开凿摩诃池起,这方水域便成了文人墨客的“打卡胜地”。摩诃池是一座承载中华文化的宝库,记录着巴蜀风物,再现古人生活雅趣。特别是孟昶与花蕊夫人,在此留下诸多传世诗篇,让今人得以从字里行间窥见当年盛景。
如今,蜀王府已成云烟,南诏国已不复存在,但摩诃池畔将再起新篇。未来,这里将矗立起城市新地标,骡马市地铁站将成为城市交通枢纽,人民中路还将实施摩诃池后期工程,续写游人如织的盛世新篇。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摩诃池一直在那里,等待着一代代人的造访。
在你的家乡,哪个公园是你最想推荐给大家的呢?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冯俊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