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 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达川区融媒体中心 赵骁骁 曹霄 摄影报道
“稻谷已经进入蜡熟期,逐渐变黄,估计再有一周时间就能收割。”10月3日,国庆节假期值班的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党委书记谢江,前往该镇永睦村7组察看再生稻生长进度。放眼望去,垂下头的稻穗呈浅黄色,与翠绿的株叶簇拥着铺满层层梯田。
蓄留再生稻是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的粮食增产方案。今年,达州有70余个乡镇蓄留再生稻,总面积32.4万亩,努力为充盈“天府粮仓”多产粮。
再生稻谷粒饱满,穗粒数多。袁城霖 摄
闯干旱关 抽水灌溉力保丰收
梯田底端的田坎上,钢架支起巨幅标语——达州市达川区再生稻示范基地,当地村民引以为傲:“蓄留再生稻已有30余年历史。”
这得益于光温、海拔、水源等自然条件。
“这片田从早晒到晚。”谢江边说边打开海拔高度测量软件,上面显示“267米”,比达州中心城区低数百米。记者环顾四周发现,周边的山梁较矮,使整个梯田形成一片开阔地。光照时间长和低海拔叠加,让这片田地在进入秋冬季时拥有满足再生稻生长的光温条件。
“地利”还体现为一条近10米宽的小溪从梯田底端穿过,它以巴河为水源,在秋冬季降雨量少时,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这季再生稻生长,小溪功不可没。
位于桥湾镇的达川区再生稻示范基地。受访者供图。
8月上旬至9月底,达州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无区域性强降雨。“眼看田间土壤开裂,若不及时缓解旱情,别说空瘪粒多,甚至可能无收。”谢江介绍,在再生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桥湾镇成立抗旱保苗技术团队,协调调来20余台抽水机,连续20多天灌溉永睦村7组的500余亩再生稻基地。为避免给再生稻造成热伤害,灌溉时间定在每天凌晨2点到早上6点。
“谷粒饱满,穗粒数多。”谢江蹲在田坎上,用手托起一株稻穗,仔细端详,笑意写在脸上:“中稻每斤售价2-3元,再生稻每斤售价可达10元,这片再生稻的丰收,又能给农户带去一笔不小的收入。”
达川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明介绍,今年该基地主推“荃优1606”“荃优607”两个再生能力强的品种,预计亩产再生稻约600斤,“在达州属于高产。”
提升生产条件保障粮食生产,桥湾镇决定,今冬为该基地修建便民生产道和灌溉渠系,分别长4公里,打造“中稻+再生稻”吨粮田。
提高单产水平 推进扩面增收
“近年来,我们把蓄留再生稻从永睦村推广到钟山村、香炉村、陈余农村社区等3个村(社),努力多产粮。”谢江说,今年全镇蓄留再生稻面积超过4700亩。
桥湾镇是达州推进再生稻扩面增产的缩影。今年,达州在地理位置偏南的开江县、达川区、大竹县、渠县等4个区(县)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总面积32.4万亩,位居全省第六。
王明介绍,今年,达川区以辖区内巴河、明月江、铜钵河、平滩河4条主要河流为中轴线,在流域16个海拔500米以下的乡镇发展再生稻8万亩。“今夏,通过组织200余名农技员扎根生产一线指导节水灌溉和田间管理,跟踪再生稻长势,预计有收面积6万余亩。”
位于桥湾镇7组的达川区再生稻示范基地。达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全省蓄留再生稻次适宜区,达州把再生稻生产摆在重要位置。”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小清拿出一份目标清单,力争在2025年全市再生稻有收面积达到32万亩,到2023年达到35万亩。
扩面的手段,一方面是进一步利用冬水田,另一方面是用科技手段提高单产,激发更多农户蓄留再生稻的积极性。今年,达州打造了4个“中稻+再生稻”百亩高产攻关方和8个“中稻+再生稻”千亩高产示范片。
在渠县宝城镇新民村的千亩高产示范片,高标准农田中再生稻金黄,国庆假期后就将收割。“虽说遭遇了旱情,但由于采取合理密植等措施,产量不错。”李小清说,农户原先每亩栽培水稻七八千窝,今年在农技员建议下,每亩栽培11000余窝。
提高单产,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有更强力措施——在4个区(县)开展中稻-再生稻品种对比试验。渠县的试验田就在宝城镇,田间每隔两三米插入了一块亮明品种身份的牌子。“我们在每个县都试验25个品种,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再生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为中稻-再生稻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李小清说。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8月中旬,在达州举办了四川丘陵地区水稻单产提升暨再生稻技术观摩交流培训会,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就“水稻单产提升策略”“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等主题进行了专题培训。达州计划,在2025年把再生稻平均亩产提升至140公斤,2030年平均亩产达到190公斤。
来源:川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