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90年前,毛泽东这句豪迈的诗句见证着中国工农红军踏上的、举世瞩目的长征之路。而凉山,正是这条伟大征途上的关键一站。
1935年5月3日,红军摆脱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滇黔的围追堵截,神速而巧妙地渡过金沙江,进入凉山,途经会理、德昌、冕宁、会东、宁南、普格、喜德、越西、甘洛、西昌10个县市,总行程1000余里,历时近一个月,留下许多感天动地、传诵至今的红军故事:
在会理铁厂,召开入川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通过大凉山彝区的战略政策,从而扭转红军长征的被动局面,为红军北上打通道路和奠定基础;
随后,红军继续北进,到达冕宁后根据会理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和军事部署,建立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以及地方军事武装——抗捐军;
在冕宁彝海,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队司令刘伯承与当地彝族头领果基小叶丹歃血结盟,使红军主力顺利通过彝区,为红军抢占安顺场、飞夺泸定桥赢得宝贵的时间,并最终实现北上抗日的军事大转移。
红军长征过凉山,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军事战略角度看,红军成功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北上抗日保存了有生力量,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关键一步。从民族关系上,红军与彝族同胞建立的深厚情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民族隔阂,让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深入人心,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实践样本。在精神传承方面,长征中红军展现出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凉山人民奋勇前行。
9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凉山经过民主改革,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全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更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凉山取得全面胜利,曾经贫困落后的山村,如今一幢幢崭新的民居拔地而起,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凉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曾经交通闭塞的凉山,如今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成昆铁路复线的建设,让凉山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极大促进了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
教育医疗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新建和改造了大量学校、医院,让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群众看病不再难;
……
此外,凉山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会理皎平渡遗址、冕宁彝海结盟遗址等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红军长征过凉山历史、感悟伟大长征精神。
如今,凉山正以更强定力推动经济发展,自觉融入四川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大局,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三大强州战略”,布局实施“五大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凉山如何演绎新的辉煌?即将启动的“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凉山行带您见证!
一图速览
“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凉山行
主要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