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内江东兴:凤凰村的逆袭“密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四月的内江市东兴区,春意盎然。走进富溪镇凤凰村12组,翠绿的麦冬植株迎风拂动,将整个基地染绿,透着生命的活力和丰收的希望;另一头,新建的近3000平米大棚食用菌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边。

近年来,凤凰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将中药材、食用菌种植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联农带农,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村容村貌也日新月异,一幅村美人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

实现“共赢”

暮春时节,凤凰村12组的麦冬种植基地里,孙鹏、何江涛正带领着十几名村民忙着进行麦冬幼苗栽种。田地里,村民们躬身劳作在行垄间,经过分拣,动作熟练地将一株株幼苗植入提前整理好的土地里。

“麦冬便于管理、病虫害少、成活率高,药用价值高,价格也有优势,在我们看来种植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孙鹏、何江涛是凤凰村今年引进的中药材种植业主。两人经过前期考察,看准了凤凰村交通便利、气候适宜等条件,在村里流转了16亩土地试种麦冬。

图片

图片

村民栽种麦冬幼苗

“这里的土壤和水源太适合种植麦冬了,政府还帮忙解决了土地流转和灌溉用水等问题,我们很有信心。”孙鹏介绍,麦冬生长周期为一年,且生命力顽强,收获后的麦冬,将根块剪去须根和叶片后,还能作为种苗再次种植。“这个月幼苗移栽完了,接下来就是把除草、施肥、保水等后续管护工作做好,促进产业稳产丰收。”孙鹏说,根据产业种植经验和市场行情,麦冬的鲜种亩产量可达到1000公斤左右,经初加工后的干品价格在1公斤100元左右。“下一步我们计划再流转60亩以上土地,扩面进行规模化种植。”

村民栽种麦冬幼苗

麦冬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且市场需求大、价格优势明显。种植技术上,麦冬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不易遭受病虫害侵袭,成活率高,是一种易管理、效益好的经济作物。

凤凰村地处丘陵地带,土壤富含腐殖质,气候温和湿润,是麦冬生长的“天然沃土”。凤凰村村“两委”以产业振兴为抓手,积极引进种植业主发展麦冬等中药材种植。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闲置土地,配套建设灌溉设施、田间道路,出台种植补贴、技术指导等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搭台、业主唱戏、村民参与”的共赢模式。

麦冬

“随着我们村麦冬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产业的同时,还可以吸纳村民务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对于发展麦冬等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广阔前景,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姜华信心十足。

新建食用菌种植基地

促村集体增收

眼下,凤凰村暮野楠希家庭农场最后一茬赤松茸已采收完。“抢鲜”上市的赤松茸不仅为餐桌增加一道“山珍”美味,更解锁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致富密码”。

为破解发展动力不足难题,凤凰村党支部锚定“党建赋能小产业,开辟致富新天地”目标,在镇党委的支持下,经过前期调研,利用村内林下闲置土地发展林下经济,新建占地近3000平米的大棚食用菌种植基地,在发展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还可以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采摘赤松茸

“大部分食用菌成熟期都短,一般只要40多天,后面的采收期长,基本上可以采四五个月。成本不高,收益却很可观。”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姜华介绍,去年村里的暮野楠希家庭农场试种了一亩赤松茸,半年时间就创收近两万元。

“食用菌营养价值丰富、市场前景广阔,种植模式也较为简单,利用稻田秸秆的腐殖质作为天然养料,既降低种植成本,又保持了土壤肥力,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种植户冷礼凤介绍,像废弃的桑枝、木屑、谷壳、玉米芯这些,都是种植的上好基质(原料),这样生长出来的鲜菇无公害,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目前在市场十分走俏。

赤松茸

“食用菌种植项目整个环节不需要施任何肥料,接近野生生长条件,既杜绝了焚烧秸秆等带来的空气污染,菌渣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姜华介绍,食用菌种植产业具有可持续、短平快、风险相对可控的优势,而且种植不挑地,种植时间为冬闲时,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是循环农业、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朝阳产业,便于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今年,凤凰村将立足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特色种植,盘活闲置资产、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形成规模化种植,走“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突出科技致富,带动产业振兴。

赤松茸丰收

除了开辟食用菌种植基地,凤凰村还准备建初加工厂,打造冷链仓储中心(冻库)。“以后中药材、食用菌这些采收后,如果当季价格不高,我们可利用冻库进行长时间储存,或者进行风干等初加工,制成干货,提高产品附加值。”姜华说,针对村内土地零散、利用率低的问题,按照“农户自愿、集体统筹、规模经营”原则整合土地、搭建大棚,引入企业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老百姓不仅能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还能就近参与务工,实现‘租金+薪金’双增收。”

以环境面貌提升

促产业发展

村集体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居环境面貌也焕然一新。宽敞整洁的村道两旁,粉刷一新的红砖墙与花坛、菜园相映成趣。

几年前,凤凰村三组居民马顺东对农村面貌改善工作有些抵触,但在学习参观了做得好的试点村后,他深刻感受到好的生活环境是多么重要,特意回到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像这样整,以后我们村会变得更漂亮。”

凤凰村民居

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下,近年来,凤凰村对全村人居环境进行整治,系统推进村容村貌提升,让村民在产业致富的同时,享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环境。像马顺东一样,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参与到环境提升整治,如今的凤凰村,民居精致亮丽、院坝平整开阔、鸡舍干净整洁、菜园生机勃勃,连边坡上的鲜花都开得姹紫嫣红,硬化乡间小路串连着每家每户,谈起村里的巨大变化,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忍不住夸赞。

农村面貌改善同样辐射到养殖产业的发展。原本一年一季的高标准水稻农田,通过硬化田埂、护坡,增强水田蓄水保水能力,不仅解决了水稻种植的缺水问题,还进一步延伸出稻鱼养殖产业,充分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和收益率,壮大和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村里安装的健身器材

凤凰村赖家湾大院,一年前就完成了几十亩田地的田埂和护坡硬化,硬化后,有十来个业主想来承包养鱼虾,都被村集体拒绝了。“我们自己发展稻田鱼,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姜华说。农村面貌改善以来,凤凰村复耕了500多亩撂荒地。

从“资源盘活”到“产业造血”,从“单打独斗”到“联农带农”,凤凰村以创新思维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助力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凤凰村党支部不断激活党员干事动力,扩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把发展村庄特色“小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凤凰村的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样本”。随着“千万工程”经验的持续深耕,这片沃土上的振兴故事仍在续写,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大步迈进。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