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们正在赶制未来两个月的机器人产品订单,将发往华东、华南。”
“我们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将于5月完成3个主要单体工程的封顶,整个基地预计10月竣工验收。”
……
今年以来的绵州大地,机器人产业展现蓬勃生机。
这些奔涌在数据曲线之外的变革脉动,正为绵阳经济“破题”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天链人形机器人,身高1.6米,体重仅43公斤,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力士”,负重深蹲能突破145公斤,是全球首款突破此重量的人形机器人。如此刚柔并济,源自于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功率密度最大的机器人专用关节,功率密度是传统关节的近2.5倍。不仅如此,它还拥有71个自由度,相当于接近实际人体三分之一的自由度。

就在上个月,在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上,天链人形机器人一亮相就引来关注,表演举重、做广播体操、拿取物品,展示出极强的运动能力和智能性。今年,企业研发人员确立了两个小目标:一是让它的手“更灵活”,二是装上智慧大脑。

天链的工程师段贤鹏对产品很有信心,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的起跑,离不开一小步一小步的技术突破。“简单理解,就是能够像我们人手一样灵活,单根手指可以吊起1.5公斤重物。同时,对机器人进行训练,也就是说给机器人装上‘智慧大脑’,打造具有高自由度和智能交互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
“依托技术不断突破,我们的机器人受到市场青睐,去年销售突破3000万元,今年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计划在上半年推出两款新的人形机器人,预计全年实现5000万元销售目标。”天链机器人市场部经理范毅文信心满满。

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所公司,曾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上亮相的人形机器人“大圣”,正在开展全身协调控制、全向行走步态算法等技术攻关和迭代升级,而今年,他们要在虚拟仿真环境中,通过数千个机器人并行训练控制策略,提高机器人动作的协调性。简单来说,这样让机器人运动“又稳又好”。

此前,“大圣”人形机器人已在长虹的生产车间进行应用验证,能够完成行走、物料搬运、扫码贴签等基础工作。而在研发人员看来,要走向更为广泛的使用场景,则需要以“技术+生态”驱动,通过建圈强链,加速产业化进程。作为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投资近4亿元,在绵阳游仙区布局机器人产业基地。

今年底,在眼前这片土地上,将建成一座“具备年产无人装备600台(套)、智能装备1800台(套)、智能传感器200万只,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人形机器人是前沿技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50亿元,占世界总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规模有望达3000亿元。四川也将人工智能列为“一号创新工程”,并将人工智能纳入“15+N”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建圈强链。在人形机器人方面,一大批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当前,涉及企业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绵阳两地,在本体、小脑、大脑等细分领域初步形成了错位发展的路径。

除了技术攻关,不同应用场景的开发,让机器人产业在“研中用”又在“用中研”,是绵阳企业走出一条新路子。目前,绵阳已累计发布7批次58余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此外,绵阳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组建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为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加速赋能千行百业,警用机器狗、球形机器人等30余项成果实现应用,2024年,绵阳新签约人工智能产业项目31个、投资金额255.2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突破100家,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30%。

最近几年,科技圈有个词很流行——“长期主义”,正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所言,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保持耐心,也应坚定信心,人形机器人产业一定可以芝麻开花节节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