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银行不妨多把麻烦留给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图片


最近,银行频频成为热门话题的主角。5月15日,媒体报道“62岁病重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在银行办业务时去世”,涉事银行承认了这起死亡事件,警方也发声介入调查。


而就在此前不久,另一个新闻,“为证明我爸是我爸,我将奶奶告上法庭”,一样与银行有关。为了提取、继承父亲生前银行账户内的十多万元存款,北京的张女士经历了证明“我是我的种种波折。她耗时一个多月都无法解决,最终只好通过起诉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请求法院出具调解书的方式,才获得了父亲的遗产。此事一经曝出,迅速引发全网热议。


图片

湖南株洲重病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在银行门口去世 网图据极目新闻

图片

如果说,“病重老人取款意外去世”事件还有一些疑问有待厘清、一些细节有待确认的话,那么“证明我爸是我爸”一事,事实就非常清楚了。剖析好类似标志性事件,对于更好地理解大众对银行的现实情绪,不无意义。


乍看上去,“证明我爸是我爸”,这似乎又是“证明我是我”的翻版重演,类似的戏剧性案例,此前一再成为网络热点。客观地讲,一些银行出于确保资金安全、规避自身风险的考虑,对于已故亲属账户取款业务,做出一系列限制,比如说要求出具特定“证明材料”,这本身并无不妥。但很现实的问题在于,其中的某些规则细节,是不是必要?有没有优化空间?


图片


在现有的规则体系下,对于那些情形简单的已故人银行账户取款申请,银行基本已能高效处理比如说,登记在同一户口本上的,亲子关系确定的,继承资格明晰的,相关亲属去提取存款,虽然也要交一堆材料,但整体并不是很麻烦。与之相较,真正棘手的,是亲子关系无法直接通过户口本核验的,以及遗产存在多个法定继承人的。最近引发热议的这起个案,恰是属于这类——张女士和奶奶都属法定继承人,在没有交割清楚之前,银行很难响应其中一方的取款申请。


较为复杂的遗产继承类账户提取业务,其实天然伴随着另一种风险,那就是“争产”风波。由此,部分银行表现出了极大的审慎,宁可牺牲“客户便利性”,也要极力避免自己卷入涉讼纠纷。


而需要厘清的是,所谓“审慎”,也可以分为“积极的审慎”和“消极的审慎”。面对难题时,银行除了要求客户要做什么,也应该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只是很遗憾,如今一些银行,确乎是“求稳有余,能动不足”,其更擅长的是责任转移、明哲保身,而非多想办法、优化流程。



图片

相较于客户个体,银行显然拥有更多的资源善用这种资源,去核实“亲子关系”之类的客观信息,并不是多难办的事情。至于说存在“多个法定继承人”的情形,银行方面其实也可以通过定制、整合公证服务,提供格式协议,一站式让多个当事人按照意思自治原则书面确认等方式,降低证明材料获取难度、提升账户提取的操作便捷度。凡此种种,并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成本,只是需要服务意识与统筹安排。


已故亲属账户取款,就算波折些,到最后基本是能取出来的。某些案例中,相关银行也并非有意刁难,只是更习惯把麻烦留给客户罢了。而这,无疑是需要改变,也是可以改变的。


如今,在政务服务领域,“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然成为惯例。银行作为市场化程度极高的主流金融服务机构,更该尽可能地内部挖潜、倒逼进化,以业务流程的优化真正兑现客户优先的价值承诺。诸如“特殊情况上门服务”“一站式主动核验信息”等等服务,不仅要有,更要做好、做到位。


图片



本期话题

你去银行柜台办事时,有被提无理要求吗?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 蒋璟璟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