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央媒看四川丨丘陵梯田谱写“四季丰歌” ——西南地区多熟作物丰产增效技术推广观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四川省简阳市青龙镇联合村植保无人机飞防现场。 资料图

在我国西南地区,丘陵地貌广布,这里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珍贵。雨热资源虽丰富,但长期以来,复杂的农田条件、较低的机械化水平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成为粮食生产的“拦路虎”,制约了西南丘陵区的粮食生产。

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全国农技中心)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西南丘陵区分区开展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熟作物丰产增效技术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在典型区域建设万亩示范区,加强相应技术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丘陵区的辐射带动效果,促进该区粮食生产方式转变和丰产提质增效。眼下,西南丘陵区的粮食生产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化,一幅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种植技术迎新变 产量攀升质量优

在四川省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曾经的水稻种植主要依赖人工插秧,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而且效率低下。中江县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滔回忆,以前每到插秧时节,村民们需长时间弯腰劳作,在水田里辛苦忙碌,即便如此,水稻亩产也仅在七八百斤左右徘徊。如今,在全国农技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的技术支持下,机器插秧、侧深施肥以及叠盘暗化育秧等先进技术走进了多宝村。

“机器插秧让水稻种植变得高效便捷,大大缩短了插秧时间。侧深施肥技术更是精准地将肥料施于秧苗根部附近,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浪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朱从桦介绍,新的种植模式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率和效益。

叠盘暗化育秧技术则有效解决了传统育秧的难题。“过去,我们在大田育秧盖薄膜时,一旦遇到高温天气,极易烧苗,导致大量秧苗受损,严重影响移栽质量和水稻产量。”常滔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采取室内叠盘暗化育秧技术,利用专业设备营造恒温、恒湿的环境,保障了秧苗出苗整齐,为水稻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如今,多宝村的水稻平均亩产稳定在1300斤左右,相比过去有了大幅提升,在西南地区处于较高水平。

在小麦种植方面,多宝村也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以往人工撒种的方式,不仅种子分布不均匀,而且效率低。如今,免耕带旋播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让小麦种植变得更加科学高效。“新技术不仅节约了种植时间,每亩还能节约三四百元的生产成本。同时,小麦产量相比以前大大提高,现在亩产可达900斤左右。”常滔边算账边介绍道。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朝苏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和全国农技中心在西南地区推广的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连续多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粮油主推技术,主要聚焦稻茬小麦播种质量难题,将机具设计创新和农艺优化创新相结合,一举解决了稻茬小麦长期面临的“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降本增效。

除了技术变化,品种也不断更新。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鄂文弟介绍,西南丘陵区多熟作物丰产增效技术成果显著,目前形成了1套西南丘陵区多熟作物绿色丰产增效发展路径,选4个宜机化水稻品种、3个宜机化玉米品种、4个宜机化小麦品种,评选5项技术模式。在四川建设“万亩级”示范区近81.5万亩,示范区水稻增产超过8%,玉米增产超过10%。项目成果在四川辐射推广超1150万亩;向重庆、云南、贵州辐射推广近850万亩,产量增幅达到6%以上。

关键农时勤指导 农民增收笑颜开

五月的蜀地平原,金色麦浪在四川省简阳市青龙镇联合村翻涌。千亩冬小麦穗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金色光泽;900亩春播玉米苗舒展新叶,嫩绿绒毯与金黄麦浪相映成趣。联合村党总支书记周富坤站在田埂上感慨道:“一到关键农时,专家们就来了。这两年多亏了他们的指导,粮食产量提高了,老乡们收入涨起来了,村民的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专家团队的服务既贴心又精准,不仅在关键农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还为农户送来了肥料、种子等生产物资。谈起这些帮助,周富坤满是感激:“今年专家团已经来了五六趟,帮大伙解决了不少种植上的‘疑难杂症’。平时遇到问题,农户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得到专家的专业指导,比自己琢磨可省心多了。”

技术好不好,收入见分晓。多熟作物丰产增效技术让联合村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周富坤算了一笔明白账:玉米和小麦种植中,每亩成本降低100~200元,同时亩均增收约150元,“里外里算下来,每亩地能多赚200多元。”真金白银的收益提振了农民种粮信心,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热情越来越高。

“西南丘陵区部分农户依赖人工劳作,对机械化作业持观望态度,农机购置、农田宜机化改造需较高资金,小农户难以承担。”朱从桦向记者透露,针对这一痛点,专家团队试点开展了“农机共享”模式,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建区域农机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跨区作业+代耕代种”服务,降低单户作业成本。同时,建立“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农户”推广体系,在核心产区建设千亩和万亩示范片,通过田间观摩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户接受度。

示范推广效果好 粮食生产活力足

自2023年西南丘陵区开展多熟作物丰产提质增效技术示范推广以来,成果斐然。去年,专家团队围绕多熟制粮食作物绿色丰产增产目标,编制了科学合理的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路径和推广机制。

课题团队成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鸿告诉记者,西南丘陵区多熟作物丰产提质增效技术示范推广总体发展路径是“一攻二保三提四降”。“一攻”是主攻单产;“两保”是保耕地数量,保耕地质量;“三提”是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四降”是降低播种量、降低灾后损失、降低机收损失、降低运输与仓储损失。

专家团队在西南丘陵区绵阳市梓潼县建立核心示范区3.65万亩,通过小麦宜机直播抗逆丰产品种、小麦抗湿播种技术、肥药减施技术等单项技术试验示范,集成丘陵稻茬小麦抗逆丰产提质增效栽培技术,该技术推广后实现亩增产9.5%、亩节本增效10.2%、粮食收获及产后储存损失率降幅5.6%、肥料、水分、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8.7%、9.3%和12.4%,节本增效8.7%。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在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种粮大户巫志祥连续两年应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专家研发的杂交水稻精准条播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课题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不仅节省杂交水稻种子40%,而且产量也有显著提升,百亩超高产示范片水稻亩产超过900公斤。2024年获得四川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粮王”称号,新技术的推广不仅产量高,而且效率更快、效益更大,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项目主持人马均表示,接下来项目组将针对西南丘陵区生态特点和多熟作物周年丰产增效关键生产与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围绕水稻及玉米、小麦等多熟种植温光资源高效利用与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组织项目参加团队联合攻关,形成西南丘陵区水稻及玉米、小麦等丰产提质增效绿色耕作栽培技术模式,在西南丘陵区推广示范,促进该区粮食生产方式转变和丰产提质增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绿色的有机统一,为保障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