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 频-
“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毛主席在《七律长征》写下的不朽名句,描述了1935年红军在凉山州会理县渡过金沙江天险,由滇入川北上的情形。在经历一天半的车程后,5月26日上午,渠县融媒体中心特派记者所在的重走长征路采访一分队来到了此次新闻行动的首站——凉山州会理县皎平渡。
走进皎平渡,南岸是云南,北岸是四川,这里群山耸峙,江水清澈碧绿,当年惊心动魄的渡江传奇浮现眼前。时间回溯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后,国民党4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涌来,把黔东北团团围住,企图将中央红军35000多人围歼于乌江西北地区。在局势变得更加严峻的情况下,中革军委决定向北转移,在川黔交界处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
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明确“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渡江命令下达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红军主力,从寻甸、嵩明之间穿过,以日行军一百几十里的速度向北急进。
当中央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大为震惊,急忙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赶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
1935年5月3日,神速的红军先头部队赶到皎平渡,在皎平渡巧招到汉、彝、傣、纳西等各族船工36人,找到7艘木船,连续摆渡7天7夜,顺利渡过了金沙江。至此,金沙江南北两岸均被红军占领,最终为红军大部队从此过江奠定了基础。
经此一役,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期间,红军战士表现出了英勇善战、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沿江两岸的船工也充分体现了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惜牺牲的崇高品质,这正是我们党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需要一代代人铭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