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群嘲名人叫审美回归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5 18: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图片


不知从何时起,名人一旦卷入某一事件,就会迅速跌下神坛,其本人甚至身边的人,都会成为被群嘲的对象。比如,那个令“蛋糕界”、娱乐圈,以及观众都尴尬的时刻频频上演——打开短视频,满屏“奶香,淡奶香”的模仿,处处是“直达上颚”的“纯正”。某知名男演员公布了和女友恋情后,人们纷纷“考古”直播间,大量网友戏精附体,纷纷模仿,火上热搜,该现象被称为“走进珂学”,引得明星出面回应:“如果我的事情能让大家乐呵一下,这也是一件很乐呵的事情。人生无非就是我笑笑别人,别人笑笑我,所以大家一起加油吧,努力。”

这不是名人第一次被群嘲,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名人们频频被“考古”,网友们拿着放大镜分析传播,甚至自发进行群体性模仿“二创”。

图片

某社交平台上网友发布的“二创”视频


图片

有博主用“审美回归”来盛赞这一现象。

这一论断乍看有道理——有些网红,实在别扭,人们勇于打破明星滤镜,对这种伪装的、别扭的、脱离群众的名人进行批判乃至嘲笑,怎么不叫审美回归?

但越刷手机,又越觉不对——当人们习惯用娱乐化的方式,以模仿去讽刺“假丑恶”时,自己却很可能不小心成了传播“假丑恶”的一环。

凝视深渊,笑话深渊,模仿深渊,成为深渊。

学不是学问,而是学习模仿,用戏谑的方式去解构。在模仿之中,人们渴望自己化身“照妖镜”,用更做作、更夸张去对抗这些矫揉造作。

然而,频繁使用照妖镜,就成了“群魔乱舞”。你本着好奇心看完一个完整的“模仿秀”后,平台会源源不断推送给你相似的“假丑恶”模仿;而当越来越多人发现这场狂欢的流量后,也就有更多人化身“妖怪”,加入狂欢。至此,“群嘲”早已翻了180度:从批判的武器,变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结果,大家不仅不能避免刷到这些扭捏作态的视频,反而成为这类“病毒视频”的传播者、制造者。这叫审美回归吗?

更要命的是,这些视频几乎人人都能刷到。比如青少年群体,则可能是在疑惑中接受——小红书上有年轻妹妹已经开始以当事人为榜样,“最起码人家有钱啊”。这种现象可能正以一种貌似正义且不易察觉的方式,误导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

盲目群嘲名人,不仅误导青少年,对正常的公众人物也很不公平。你不是喜欢看明星“翻车”吗?那就反复推给你各种“翻车”解读,逐帧解读某明星做饭视频,仿佛隔着屏幕都能尝出他做的饭不香;而当年,某歌星因“小作文”“塌房”后,传言四起,直到他打赢纽约、台北、福建、北京所有官司才慢慢复出。正如他在转发胜诉公告时说的,“谎言可以一分钟绕半地球,但真相经常需要多一点时间。”对明星的关注也需要有公序良俗的边界,否则很容易成为黑公关和黑流量的帮凶。

图片

某社交平台上关于“珂学”“晚学”的搜索词条

图片

在此之前,“晚学”“冰学”也曾引领一时“潮流”。无羞愧的“秀智”、无理性的“暴论”偏偏能频上热搜,让人猝不及防,躲无可躲。

为何这种群嘲审丑会成为风尚?

能够火成一种现象,背后少不了这届网友真实“审丑心理学”。在对主播的嘲笑中,是对假恶丑的挞伐;而千千万万“手动二创”的根源,可能是“大受震撼”后的情绪出口。

然而,当互联网上一个又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片段反复传播,这背后,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把一片骂声当作流量证明的“审丑经济学”。

不少博主跟风娱乐,是为了借流量。

当生产真善美的产品无法让自己脱颖而出时,去挑战知识与伦理道德的下限,似乎成为另类捷径。“骂声也是流量”的观念似乎已经成为可怕的行业共识:模仿丑,甚至要超越这种假丑恶,才能更好地撬动流量。

警惕“审丑心理学”,反对“审丑经济学”,才能防止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倒腾成自己曾经嘲笑过的样子。

图片

无论是出于戏谑、嘲讽,或者仅仅是简单的追求趣味,无底线地狂欢,实质上都是在离“美”的生活越来越远。

著名画家吴冠中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用审美的修养打败审丑的冲动,是全社会都应当补上的一场人文“通识课”。

对于平台而言,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克制对审丑流量的冲动与垂涎。网络的狂欢,平台对相关标签、话题的推流,导致了大量内容生产者的跟风创作。这就要求平台在选择特定标签、话题进行推流时,需要有最基本的是非价值判断,让“假恶丑”的内容偃旗息鼓,让“真善美”的内容不断壮大。

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而言,要用心用情打磨内容,让真善美的价值在作品中润物无声地传递。不少内容生产者一听见“真善美”就皱眉头,“没人看”“不好做”是他们对此类内容的普遍看法。但事实上,我们看到了李子柒的“田园牧歌”、雁鸿的“国风盛宴”……真善美作为人类最本质的情感,相比于速食、易腐的“恶趣味”,对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更加生动而深刻。

当每一个人都拒绝关注审丑话题时,才能真正拔除审丑的根源。审美的内容与审丑的内容击中的是网民们不同的心理,但我们可以对自己被什么击中了有所自觉。

我们的生活缺少真正的美吗?或许只是大家在网络上看了太多乌烟瘴气之后,对美的感知麻木了。就像韩愈在《马说》的结尾处提醒世人的那样:“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图片
撰文/ 刘志杰 成博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于 2024-10-25 19:3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有意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5 20:21: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5 20:2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5 21:5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5 23:1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7 12:25: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应该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7 12:27: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名人效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7 12:30: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应该有偶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12:22: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群体性防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