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在
2018-11-7 21:57: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医脉通2018-11-07
作者:常乾坤
11月2日出庭的罗伯特·杨,图片来自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11月2日,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酸碱体质理论”的创始人罗伯特杨赔偿一名癌症患者 1.05亿美元。他的理论广为人知,也许你也知道,大致可做如下总结:
“人的体质有酸碱性之分,偏酸性的体质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想要健康,必须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体质偏酸会生病病,纠正酸性、酸碱平衡就能治愈疾病,恢复健康。”
罗伯特杨为推广酸碱体质的概念一口气写了 4 本书,没想到书籍出版后大受欢迎,赚的盆满钵满,在缺少足够质疑的情况下,又获得了大量拥趸。于是乎,酸碱理论被用于减肥、亚健康调理……相信你朋友圈的微商也这么忽悠过你买他们的产品。
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此人便把自己的理论用于治疗肿瘤、艾滋病等,开办了诊所开始治病,给病人开药、输液,一瓶小苏打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卖400美金。一位叫凯莉的女性癌症患者,主动放弃了化疗,采用他独创的碱性疗法治疗,最终导致癌症病情发展到 4 期,凯莉在2015年向罗伯特杨提出诉讼。法院对其的判决终于在今年11月出炉。也就有了开头所说的1.05亿美元罚款。
而这位“医学专家”不过高中毕业,没有行医资质,连文凭也是买来的假货。早在 2 年前的一次非法行医指控中,他就已经当庭承认自己并不是什么微生物学家、血液病专家、医学专家及自然疗法师,也没有受过任何科学训练。
其实,稍微懂点医学知识人对酸碱平衡的说法粗略想来,都会觉得不合常理。因为我们身体里血液、尿液、胃液、汗液等
医学领域的科普不能“以谣传谣”
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医学同仁,总会有个别人在某杂志、网站、专著、期刊上看到一个伪科普,不加甄别便信以为真,不但自己相信,还传播给身边的人。谣言传播的越来越多,似乎也就成了不可辩驳的真理。
例如不久前刚被《柳叶刀》辟谣的“适当饮酒有益健康”的谣言,喝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收益,适量饮酒有益的说法,根本就不存在!而且,饮酒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中青年男性(15-49岁)死亡的头号凶手!这样的谣言观点,不但在普通群众中流行,更被不少医学同行认可。
我们不能觉得从哪本期刊上看到了就认为是科学的知识,不能听哪位同仁说了就认为必定是对的,不能想当然的凭着自己的逻辑来断定谬论属实,要知道广为传播的谣言看起来都是合理的,却无法让人验证它真实的效果。因此,对待医学科普,不能以谣传谣,而是要确认它的有效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不要让谣言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传播谣言可怕、可恨、可恶,而当人们把谣言落实在行动上时,则更显无知、愚昧和气愤。曾几何时,因谣言让“蛋黄”遭受的误解颇具代表性。长期以来,不少人为害怕胆固醇超标,为害怕与豆浆等食物“相克”,对蛋黄枉加排斥,吃鸡蛋只吃蛋清不吃蛋黄,说“暴殄天物”一点也不为过。
蛋黄中不但含有丰富的脂肪,也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同时含有高生物价的蛋白质、丰富的维生素;蛋黄中的卵磷脂被人体消化后可以释放出胆碱,可以避免智力衰退,增强记忆力;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免疫力,为老年性痴呆的克星。普通人也大可不必“躲避”蛋黄。
除了蛋黄方面的谣言外,还有隔夜水、千滚水致癌,白头发越拔长得越多,微波炉加热食品致癌,多吃主食死得快一滴血就能检测癌症,每天八杯水更健康等,类似这些谣言的传播,既有个人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的原因,又有媒体科普、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一个人健康素养的高低不在于他知道多少,而在于他能否根据自身健康需要,主动寻找并正确判断相关信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残酷的现实是,谣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医护人员更不能被谣言蒙蔽双眼
作为医学科普的主力军,医护人员的责任任重道远。然而信息爆炸时代,获取医学信息变得异常简单,不少群众“百度成医”。丰富认知的同时,也对大家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即使是拥有医学基础的专业人才,面对诸多的健康信息,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和懂得。
因此对待不被证实的科普知识,行业内的同仁更应当慎重对待、仔细甄别。相对来说,不少患者对医护人员医学知识的信任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在健康宣教时把这些错误的知识传播给患者,对他们身体健康、健康认知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识破医学谣言,也将使自身受益。
“酸碱平衡”理论如今看来完全是一个笑话,更是健康科普界的一个悲剧。那么长久的传播,那么大范围的传播,又被如此明目张胆的利用其生财,最终是因为法院的判决,才天下大白。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真相跑断腿。健康知识的积累、健康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来自政府、社会的合力,希望未来谣言传播少一些,健康知识多一点!
|
|